清晨的风裹着操场边梧桐叶的清香钻进鼻腔时,我攥紧了手里的笔记本——今天是体育课见习的第一天。站在操场边缘,望着跑道上一群像小鹿般蹦跳的孩子,我的心跳得比即将开始的课间操还快:他们会不会注意到我这个“外来者”?我又能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?

一、初入“战场”:看懂课堂的呼吸
体育老师老周是个自带“磁场”的人。哨声刚响,原本散落在各处的孩子瞬间排成四列横队,动作利落得像被按了统一开关。“立正!稍息!向右看齐!”他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穿透力,连最调皮的小宇都乖乖收起了脸上的鬼脸。
我蹲在树荫下记录,试图捕捉课堂的节奏:热身环节是“模仿动物爬行”——孩子们学猴子摘桃、兔子蹦跳,笑声把空气都染成了甜的;技能训练时,老周把篮球架当成“魔法阵”,教大家“三步上篮”,分解动作时还会编口诀:“一大二小三高跳,手腕轻轻往前抛”;最后的游戏时间更是炸开了锅——“贴烧饼”里,被追的同学像条滑溜的鱼,负责抓人的小美却急得跺脚,脸颊红得像熟透的苹果。
原来体育课不是简单的“玩”,而是藏着秩序与乐趣的精密齿轮。老周说:“好的体育课,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。”这句话像颗种子,悄悄在我心里发了芽。
二、第一次“上场”:从慌乱到共鸣
轮到我带热身环节时,手心全是汗。我清了清嗓子喊“原地踏步走”,声音却细得像蚊子叫,前排的孩子居然没听见。老周笑着递来扩音器:“别怕,把他们当成你的小伙伴。”我深吸一口气,学着老周的腔调喊:“现在我们要变成一群快乐的小弹簧——一二一,弹起来!”没想到话音刚落,孩子们真的跟着我蹦了起来,有的还故意跳得老高,惹得周围同学笑成一团。
可麻烦很快来了。教“折返跑”时,我反复强调“绕过标志桶要弯腰”,可总有孩子偷懒直接跨过去。正当我急得挠头时,小宇突然举着手喊:“老师,我可以示范吗?”他跑到场地中央,夸张地弯腰、转身,把动作做得像只笨拙的企鹅,逗得全班哈哈大笑。笑声里,其他孩子竟自发跟着他做起了标准动作。那一刻我突然懂了:所谓“教学”,不是单向的灌输,而是彼此点燃的热情。
三、藏在角落的光:一个孩子的“破冰”
小雨是我在课堂上注意到的“隐形人”。她总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,躲在队伍最后,眼神像受惊的小鹿, whenever 球类游戏开始,她就默默蹲在一边系鞋带。有天自由活动时,我拿着羽毛球拍走到她面前:“要不要和我比谁先接到球?”她抬头看了我一眼,又迅速低下头,手指绞着衣角。

我故意把球抛得很低,球滚到她脚边时,她终于弯腰捡了起来。第一回合她没接住,第二回合球擦着她的指尖飞过,第三回合——她居然稳稳接住了!“你刚才的动作像只灵巧的小燕子!”我竖起大拇指,她嘴角微微扬了一下,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她的笑容。后来几天,她总会主动帮我整理器材,偶尔还会小声问我:“老师,明天我们玩什么呀?”
教育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,而是一次次蹲下来,耐心等待一朵花绽放的过程。小雨的变化,让我触摸到了这份职业最柔软的温度。
四、落幕时的余温:我想成为光
见习的最后一天,天空飘着细雨。老周递给我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:“记住,你手中的哨子,不仅是指令,更是连接孩子内心的桥梁。”我抬头望去,孩子们正冒雨跑着接力赛,雨水打湿了他们的头发,却浇不灭眼中的光。有个男孩跑过来,往我手里塞了一颗水果糖:“老师,这个给你,今天你教我们的时候,我觉得体育课比冰淇淋还好吃!”
握着那颗甜甜的水果糖,我忽然明白:体育课见习于我,不是一次简单的观摩,而是一场关于“热爱”的双向奔赴。那些奔跑的脚步、爽朗的笑声、甚至偶尔的调皮捣蛋,都在告诉我:原来当老师,就是把自己变成一束光,去照亮孩子们的世界,也让自己在其中找到生命的亮度。
走出校门时,雨停了。远处的操场上,仍有孩子在奔跑,他们的身影与夕阳融在一起,变成了我心里最温暖的风景。我知道,未来的某一天,我也会站在这片操场上,和这群少年一起,把青春的热血熬成最甜的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