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的石家庄奥体中心,寒气未散,河北体育局长的身影已出现在短道速滑训练馆。他蹲在冰面旁,盯着运动员的每一个转身动作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技术参数——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视察,而是为即将到来的全国冬运会做最后的冲刺准备。作为河北体育事业的总舵手,他始终坚信:“体育的意义从不止于奖牌,更在于让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到运动的温度。”

竞技赛道上的“破冰者”:从冬奥到全运的跨越
河北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协办省份,张家口赛区承担了滑雪、跳台滑雪等项目的比赛重任。面对“零基础”的冰雪运动短板,局长牵头组建“冰雪人才特训营”,从东北引进退役运动员担任教练,选拔省内体操、田径选手跨界转型。短短三年间,河北冰雪队从“陪跑者”成长为“夺金主力”——北京冬奥会上,河北籍运动员包揽短道速滑4枚金牌中的3枚,实现了历史性突破。
而在传统优势项目上,他同样敢为人先。针对河北武术、乒乓球等项目的青黄不接问题,他推动“体教融合”改革:在中小学设立“体育特长班”,与省属高校共建“高水平运动队”,甚至邀请奥运冠军走进课堂分享经验。“我们不能只靠‘老本吃饭’,要让年轻人看到体育的希望。”如今,河北青少年体育人口占比已达35%,位居全国前列。
民生赛道上的“铺路人”:让运动走进千家万户
“体育场不是少数人的专利,而是全体人民的公共空间。”这是局长常挂在嘴边的话。为了破解“健身难”问题,他主导实施“百城万村”工程:在全省100个城市新建社区体育公园,为1万个行政村配备健身器材,甚至将篮球架、乒乓球桌搬进老旧小区的角落。去年夏天,保定市清苑区的一个城中村改造后,居民们惊喜地发现,原本堆满杂物的空地上多了塑胶跑道和健身器械,“以前只能在马路上跑步,现在终于有了像样的地方锻炼!”一位阿姨笑着说。
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“弱势群体”的关注。针对残疾人、老年人等特殊人群,他策划推出“无障碍健身计划”:在省会医院附近建起盲人门球训练基地,为养老院安装适老化健身设备,还定期组织“银发运动会”——去年重阳节,全省1200多名老人齐聚邯郸,参加太极拳、柔力球等项目的角逐,现场笑声不断。“体育不是年轻人的专利,它能让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力。”局长说。
产业赛道上的“联结者”:让体育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
站在新的发展阶段,局长敏锐地意识到,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,更能拉动经济。他推动“体育+”融合发展:依托河北丰富的自然景观,打造“太行山徒步”“白洋淀骑行”等品牌赛事,吸引全国游客;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“智慧体育平台”,实现场馆预约、赛事直播、健身指导一体化;甚至在县域经济中注入体育元素,比如邢台沙河市的玻璃制品小镇,通过举办国际汽摩运动赛事,带动了当地制造业升级。

“体育产业不是空中楼阁,它需要扎根于民生。”局长举例说,去年秦皇岛市举办的“黄金海岸马拉松”,不仅吸引了5万名跑者,还带动了当地餐饮、住宿、文创产品的销售额增长30%,“这就是体育的力量——它能让一座城市活起来,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。”
傍晚时分,局长结束了一天的行程,驱车前往石家庄市桥西区的一所小学。那里正在举办“校长杯”足球联赛,孩子们在绿茵场上奔跑的身影让他停下了脚步。他掏出手机,拍下这一幕并发到朋友圈:“今天的夕阳,比任何奖牌都耀眼。”
对于这位体育局长而言,赛场内外的每一份努力,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:让体育真正成为河北人民的生活方式,成为幸福生活的底色。而这,或许正是体育最动人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