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欧体育,当体育遇上普通话:我的语言蜕变之旅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9-15

小时候,我是村里出了名的“闷葫芦”。父母忙于农活,我跟着奶奶长大,满嘴都是带着浓重乡音的方言。直到上小学,老师说“学好普通话才能交到更多朋友”,我才意识到这门“通用语言”的重要性——可当我站在讲台上念课文时,全班同学都笑成了“弯月牙”:我把“老师”说成“老丝”,“苹果”读成“平果”,连最简单的自我介绍都磕磕绊绊。

中欧体育,当体育遇上普通话:我的语言蜕变之旅

真正让我与普通话“结缘”的,是四年级那场意外。学校举办春季运动会,我被班主任硬拉去参加4×100米接力赛。作为第三棒选手,我攥着接力棒站在跑道上,心脏跳得像揣了只兔子。发令枪响后,前两棒队友顺利交接,轮到我接棒时,我急得大喊:“快!把棒给我!”可对方愣了一下,差点把棒掉在地上——原来我把“递棒”说成了“滴棒”,对方根本没听懂我的指令。最终我们班拿了倒数第一,我躲在厕所里哭了一下午,班主任拍着我的肩膀说:“要是你能把话说清楚,说不定就能赢。”

中欧体育,当体育遇上普通话:我的语言蜕变之旅

那天之后,我开始疯狂练习普通话。清晨天还没亮,我就抱着语文书跑到村头的小树林,对着树上的麻雀读课文;晚上做完作业,奶奶会拿着手机放新闻联播,我跟着主播一字一句地模仿。可效果并不明显,直到我加入了学校的篮球队。

篮球队的训练很苦,但队友们特别热情。每次训练结束,队长都会拉着我练战术:“下次进攻时要喊‘挡拆’‘空切’,不然大家不知道该往哪跑!”起初我不好意思开口,总觉得自己的普通话像“夹生饭”。直到有一次模拟比赛,对方球员突破我防线时,我本能地大喊:“拦住他!”声音洪亮又清晰,队友立刻补位,成功防守住了这次进攻。赛后队长拍了拍我的肩膀:“你刚才那嗓子,比广播员还带劲!”

从那以后,我开始主动用普通话和队友交流。训练时我们会讨论战术,休息时会分享趣事,甚至会在比赛前互相加油打气。去年区中学生篮球联赛,我们队打进决赛。最后一分钟,比分落后两分,我接到传球后突破到篮下,正准备投篮,突然看到右边队友已经摆脱防守,我立刻大喊:“传给我!”球稳稳落在他的手里,他一个三分空心入网,我们赢了!那一刻,全场欢呼,我抱着队友又蹦又跳,喉咙都喊哑了——可这是我第一次觉得,原来普通话能带来这么大的力量。

如今,我已经能流利地说普通话了。它不再是我心里的“负担”,反而成了我和世界对话的“钥匙”。在体育场上,它能让我们配合得更默契;在生活中,它能让我认识更多朋友。有时候我会想,如果没有那次运动会的教训,如果没有篮球队的陪伴,或许我现在还是那个不敢说话的孩子。

体育教会我坚持,普通话教会我表达。它们就像一对翅膀,带我飞过了自卑的阴霾,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。而未来,我还会继续在这条路上奔跑——毕竟,语言和运动一样,永远没有终点。